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羅逸姝 張莫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已經延伸到了數字金融等領域,尤其在供應鏈金融、跨境金融支付等領域,多項應用已經“生根發芽”,而在資產證券化、擔保物等領域,區塊鏈的應用也具備一定潛力。
不過,業內專家也指出,目前區塊鏈技術整體還處在早期探索階段,一些應用場景的落地尚存一定難點,而在金融領域是否能得到大規模應用也仍待時間給出答案。尤其是針對市場非常關注的“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能否真正應用還有待驗證。與此同時,區塊鏈未來的發展運用,亦需以配合監管為前提。
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生根發芽”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有15家A股上市銀行在2019年中報中披露了區塊鏈相關業務,內容涉及供應鏈金融、跨境創新支付、資產證券化、電子發票等各個領域。與此同時,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也嘗試用區塊鏈技術賦能自身業務。
經濟參考報:區塊鏈運用將對企業運營方式等方面形成很大沖擊:11月10日,經濟參考報刊文稱,國有企業要健全自主創新機制,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運用都將對企業運營方式、產品服務方式和內容、商業模式等諸多方面形成很大沖擊。國有企業要準確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新趨勢。[2020/11/10 12:08:50]
從目前各類機構披露的信息來看,在貿易金融和供應鏈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落地較多。
以建行為例,今年10月,建行正式發布了“BCTrade2.0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建行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上線于2018年4月,目前平臺累計交易量突破3600億元,先后部署國內信用證、福費廷、國際保理、再保理等功能,為銀行同業、非銀機構、貿易企業等三類客戶提供基于區塊鏈平臺的貿易金融服務。
經濟參考報:利用區塊鏈等新技術,智慧停車將成為多元化能量聚合場:經濟參考報刊文稱,以停車行為作為信息采集入口,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云技術等新技術進行最大化利用,智慧停車將成為多元化能量的聚合場。這既是順應城市未來發展趨勢,更是解決實際的民生難題。[2020/7/3]
宜信則將區塊鏈雙鏈結構專利技術應用于供應鏈金融領域。據了解,宜信公布的這種基于區塊鏈技術實現雙鏈結構的供應鏈金融控制系統,能夠記錄融資資產的真實產生過程和流轉過程,使得參與方能夠追溯資產產生的原始信息,并方便管理方進行權限設置,同時允許參與方只需加入其中一條有權限的區塊鏈,即可對數據進行拆分和快速存儲。
除金融機構外,相關金融監管部門也在推進區塊鏈在部分比較適合的場景的落地應用。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平臺于2018年9月4日在深圳成功試點上線。該平臺基于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底層技術。根據11月15日披露的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10月末,參與推廣應用的銀行達29家、網點485家,發生業務的企業1898家,實現業務上鏈3萬余筆,業務發生筆數5000余筆,業務量約合750億元。國家外匯管理局此前也發起了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該項目主要利用區塊鏈可信的技術特點,旨在解決中小企業跨境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全面推動跨境貿易金融業務發展。據報道,該平臺同樣于近期再度擴容,在全國9個試點省市的基礎上,將擴圍至全國19個省市。
經濟參考報:區塊鏈在疫情大考中暴露出基礎不牢等問題:4月30日,經濟參考報刊文《疫情大考:區塊鏈技術能得多少分》。文章表示,區塊鏈技術利用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小試牛刀。然而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區塊鏈也在疫情大考中暴露出基礎不牢、協同不夠等問題。相比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區塊鏈技術在疫情中的應用尚處起步階段。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區塊鏈技術正在積極尋找適當的商業應用場景,核心技術問題仍有待突破。此外,區塊鏈技術還缺少“殺手級”應用來推動更多行業實現“區塊鏈+”。[2020/4/30]
非標領域潛力大
“區塊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參與到‘鏈’中所有人的信任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勝熙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對于交易環節復雜,即信任成本高、交易參與者數量有限,也就是交易頻率不高的金融環節,區塊鏈的應用更容易成熟。”
聲音 | 經濟參考報:比特幣強勢回歸,泡沫風險不容忽視:《經濟參考報》今日發文稱,曾一度沉寂的加密貨幣比特幣近期再次呈現瘋漲行情。價格經歷了近三個月的上漲,特別是在最近兩個月漲幅實現翻倍,一路沖至8000美元上下,甚至登上了網絡熱搜榜。業內人士指出,跌宕起伏本身就是比特幣的生存邏輯,泡沫風險依然不容忽視。全球貿易和部分地區局勢的不確定性增加,是造成此番上漲的主要原因。[2019/5/23]
業內人士指出,按照上述特征,除了供應鏈金融等熱門應用領域外,目前仍存在若干具有潛力但并未引起重視的金融領域值得觀察和探討。
井通科技CEO和MOAC區塊鏈聯合創始人周沙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非標準形態的資本市場工具領域,可更多引入區塊鏈技術。“相比于股票、國債和場內衍生品市場的信息高度標準化,包括公司債、各類票據、ABS、場外衍生品合約在內的資本工具由于涉及非標準條款、信息流和結構化流程,在發行、托管、交易、結算、終止等行為上都高度依賴人工參與,信息披露和確認工作非常繁重,清結算效率也有待提高。如果引入區塊鏈技術,加強利益相關方的信任以及信息交換和支付的效率,將非常有益。”他說。
聲音 | 經濟參考報:部分ICO項目逃避監管以區塊鏈之名行“割韭菜”之實:經濟參考報撰文《部分ICO項目套“洋馬甲”逃避監管》稱,去年9月4日,央行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叫停ICO(首次代幣發行)非法公開融資炒作。一年過去了,記者近期深入行業內調查發現,眾多虛擬貨幣在過去一年里經歷了“過山車”行情:沖上歷史新高,如今跌入低谷。而新政之后,又有為數不少的項目打著國外基金會的旗號,不但順利完成了ICO,而且登陸與國內相關的交易平臺,以區塊鏈之名行“割韭菜”之實,整個發行過程更為隱匿。相當數量的投資者經歷了兩次以上“腰斬”,損失在九成以上。[2018/9/13]
在資產證券化方面,一些機構已經有所嘗試。今年6月,京東數字科技資管事業部基于京東智臻鏈JD BaaS平臺,推出首個區塊鏈ABS標準化解決方案。該方案能幫助資產方、計劃管理人、律師事務所、評級機構、會計師事務所、托管行等ABS業務參與機構優化業務流程,節約時間成本,提升ABS發行業務效率。
此外,在擔保品領域,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同樣潛力巨大。“擔保品管理極其復雜,涉及大量的權益轉移、資金兌付、日間結算等活動。”周沙指出,“這部分業務在區塊鏈的支持下能夠獲得極大改善。”
數字貨幣領域仍需驗證
盡管在金融領域已有多個場景落地,但專家指出,目前區塊鏈技術整體還處在探索階段,落地尚存一定難點,一些交易頻次較高的場景與區塊鏈的信息處理效率難以匹配。備受資本市場追捧的“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能否真正落地應用還有待驗證。
央行人士曾多次強調,央行在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的過程中不預設技術路線,也就是說不一定依賴某一種技術路線。區塊鏈只是央行數字貨幣備選的底層技術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在2019可信區塊鏈峰會上也表示,需要中性地看待技術的發展,而不是將其神化和迷信。狄剛指出,“區塊鏈以大量冗余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部分隱私,并不適合零售支付等高并發的支付場景。”
央行不預設技術路線,但對技術路線劃定了門檻,比如至少要滿足高并發需求,達到30萬筆/秒。世界銀行首席信息安全構架師張志軍此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么高的速度一般的區塊鏈技術達不到,因為區塊鏈需要通過共識機制才能把交易記錄進賬本。共識需要時間,所以要達成共識就要犧牲速度。聯盟鏈某些共識算法可以達到每秒上千筆交易。每秒30萬筆的速度要么是中心化的解決方案,要么是用獨特的分布式賬本技術。
“貨幣問題不宜閉目塞聽,但也不宜激進。”曹勝熙表示,目前區塊鏈技術運用在數字貨幣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爭議,也許可以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如自動派息且增長的數字貨幣,以及全球達成更好共識后形成的全球數字貨幣等。
業內人士也指出,未來區塊鏈創新必須以配合監管為前提,在人民幣數字貨幣輪廓逐漸清晰的背景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監管工具必須提上議事日程。針對區塊鏈發展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表示,要圍繞重點領域深入研究,準確把握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規律,強調政策引導,明確區塊鏈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實現路徑。
11月8日,由巴比特主辦的“2019年世界區塊鏈大會·烏鎮”正式開幕,大會聚集了百余位全球區塊鏈、數字資產、AI、5G領域的專家學者、技術大咖、意見領袖、熱門項目創始人,以“應用無界”為主題.
1900/1/1 0:00:00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今日報道稱,維卡幣傳銷騙局聯合創始人KonstantinIgnatov承認參與了這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詐騙案,其于10月4日簽署了認罪書,目前面臨最高90年的監禁.
1900/1/1 0:00:0011月9日,“2019世界區塊鏈大會?烏鎮”持續升溫,4場分論壇從技術、應用、投資、政策多個維度展開頭腦風暴,更有5G、Libra、游戲、DeFi等熱點的激烈圓桌討論.
1900/1/1 0:00:0011月9日,由巴比特主辦的2019世界區塊鏈大會·烏鎮進入第二天的精彩議程。在9號上午的《D-Future:去中心化金融的未來》主題論壇上舉行了“洞見DeFi:新金融之路or流動性空城?”圓桌對.
1900/1/1 0:00:00近期大熱的區塊鏈,引起許多市民的關注。近日,記者走訪我市多家企業,了解他們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情況。有關人士認為,溫州在研究和應用區塊鏈技術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1900/1/1 0:00:00Overview概述 背景介紹:本文將從監管法規層面出發,解讀各地監管機構在ICO、交易所及衍生品交易、STO等監管方式和歷史規則.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