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數字平臺選擇通過“發幣”來進行融資和運營?各大數字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系都愈發緊張,如何解釋?
2月23日,羅漢堂學術委員會委員熊偉應邀在“羅漢論道”講座上介紹他與同事的最新研究“一個加密貨幣的模型”,試圖回答上述兩個問題。一百多名來自羅漢堂社區的學者參與了此次研討會。
熊偉教授切入問題的視角是把加密代幣看做一種改進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系的新型治理工具。這個問題看似是個新問題,但其實與傳統公司金融學中,為了平衡公司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關系而發展出的股權體系非常類似。另一方面。實踐中,我們看到比特幣、去中心化金融平臺、以太坊、文件幣等平臺的具體機制又有所不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發幣和股權的優劣?
觀點:Uniswap發幣后就變成一個虧損嚴重的平臺:微博網友fhrp稱,Uniswap發幣前和發幣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發幣前確實相比中心化交易所沒有很大的開銷,收的交易費近乎是凈利。
但在發幣后,Uniswap就成了一個嚴重虧損的平臺,以每天33.33w的UNI發行量,算上3.8美元的幣價,就是每天126.66w的支出,即使UNI能維持平均每天3億的交易量,即使0.05%的費用開始分配給持幣人,每天收入也只有15w,完全抵不上因為增發所需要的付出,當有人吹捧UNI的“價值捕獲”,卻完全不提UNI的“價值丟失”,實在是令人咋舌,要明白即使每天挖的人只有一半把幣賣了,那么達到盈余平衡點,UNI的幣價也不能高于0.9美元。
實際上UNI大部分的交易,也是因為流動池經常會因為價格跟不上CEX的變動產生套利空間,當有人在擼流動池來套利才產生的,一旦UNI價格繼續下降,使流動性提供者覺得這種被擼不值得,流動池就要開始流出,交易量也自然會下降,進入螺旋下降狀態。
手續費分成存在一個180天的時間鎖,等真正通過決議分給持幣人也不知道要猴年馬月了,就算分了,創始團隊的40%持幣要不要參與分成?初期投資者分不分成?真正分到接盤UNI的人手上還能剩多少?[2020/10/4]
首先,通過加密代幣實現的去中心化可以重新把對平臺的控制權分配給用戶,讓平臺更難做出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但是,平臺的所有者進行補貼來鼓勵更多用戶參與的動機相應減弱。這種補貼通常可以最大化平臺的網絡效應。網絡效應是促進平臺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傳統平臺一般都會發放補貼以鼓勵更多用戶參與。比如,谷歌、Facebook和微信等平臺都會提供免費的服務來吸引用戶。傳統平臺會有一個控股的所有者,有發放補貼的權利,但是這個所有者無法提前承諾當利潤偏低的時候不會做出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這種對于提前承諾的需求催生了加密代幣。
聲音 | 灰度CEO:對于Facebook發幣的干擾讓我意識到BTC多么勢不可擋:對于美國眾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Waters要求,Facebook在國會和監管機構審查之前應停止發行數字貨幣的消息。灰度投資(Grayscale)首席執行官Barry Silbert 發推表示:這真的讓我意識到比特幣是多么的勢不可擋。[2019/6/19]
第二,加密代幣的價格與股權價格之間有本質的不同。加密代幣的價格由平臺的邊際用戶決定,而股價由代表性用戶決定。加密代幣的回報由邊際用戶的持有成本與期望的便利收益率之差決定,而不是風險溢價。
在上述分析的技術上,熊偉教授介紹了一個基準模型來解釋容納大量用戶進行雙邊交易的線上平臺的權益和治理問題。這是一個三期模型,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昨天,今天,明天。
聲音 | 比特幣核心開發者Jimmy Song:Facebook非首次發幣 看起來只是個噱頭:Facebook的Libra區塊鏈測試網推出在即,社區熱議不減。比特幣核心開發者Jimmy Song在采訪時表示,Facebook之前就已經發行過數字貨幣類似物:2011年面向公眾發布的Facebook Credits(Facebook積分)。Facebook Credits可用于付費使用該平臺提供的游戲以及其他一些非游戲類應用,10個Facebook積分等價于1美元,可兌換包括英鎊在內的15種法幣,甚至配套了專門的支付處理公司Facebook Payments。然而,Facebook于次年宣布該項目擱淺,該積分于2013年正式退役。
Jimmy評價當年的Facebook積分是一個“極大的失敗”,坦言道“他們曾經極力想從自身平臺的游戲上提取、壓榨價值,像Farmville那樣,結果是這些游戲都玩完了。現在他們又對自己的商業生態里下手,他們嘗試了同城交換、P2P支付等等,這些業務的結局可能和Facebook積分并無二致。”至于Facebook宣傳的數字貨幣屬性,Jimmy直言“看起來只是噱頭”。[2019/6/17]
在昨天(t=0),開發者選擇股權還是代幣。平臺的開發者在最開始可以選擇是發放傳統股權還是虛擬代幣來為公司融資,不妨稱為股權體系或者加密代幣體系。對于融資體系的選擇會決定接下來對于平臺的控制權和所有權屬于誰。
聲音 | 陳偉星:打車鏈是實驗性產品 團隊沒有發幣 沒有募資:陳偉星今日發微博稱:我的投資總裁告訴我,我們在幣圈的投資有近5000個比特幣沒法收回,大部分項目財務不公開,也不太清楚項目進展。而所謂“打車鏈”是我下屬公司在研項目vvshare的別稱,打車是我們計劃在鏈上的第一個實驗性產品。迄今為止,我們一沒發幣,二沒募資,原因是我對投資者有潔癖,對國內的欺詐氛圍也沒有安全感,所以先自己投資開發再說。[2018/9/30]
在今天(t=1),潛在用戶選擇是否加入平臺。如果加入,需要付出如下載軟件、學習使用軟件等成本。隨后用戶可以在今天和明天在平臺上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易。這里引入了網絡效應:用戶加入的平臺的意愿會隨著總用戶人數的上升和交易規模的增大而逐步提升。
在股權體系下,存在一個公司所有者代表所有股東控制平臺,有權發放補貼吸引更多用戶。如果沒有補貼,邊際用戶就不會加入平臺,因為他們沒有那么強烈的交易需求。但采用這個體系的弊端是,公司持有者可能會利用搜集到的數據在未來侵害用戶權益。
在加密代幣體系下,持有者發行代幣給用戶。提前設定好的算法會將平臺的控制權以平臺開發者向用戶發行代幣的形式轉移給用戶。這樣就可以使平臺擁有者做出有效的事前承諾,保證不會在將來損害用戶的權益。作為加密代幣的持有者,用戶可以投票決定平臺的變化方向和算法規則,所以損害用戶權益的行為很可能會被否決。但這種體系的弊端是缺乏一個平臺所有者,因而不能通過補貼來鼓勵用戶參與,無法最大化平臺的網絡效應。
對這兩個治理體系下模型結果的對比,可以提供幾點洞察。
首先,加密代幣體對于需求基本面較弱的平臺吸引力較強。基于這個觀察,熊偉教授總結:
1)在對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擔憂程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基本面較高的平臺無論從用戶參與度,開發者利益、還是社會福祉的角度來講,都更適用與股權體系;
2)反過來,平臺需求基本面相同的情況下,當用戶對權益受到侵害非常擔憂時,加密代幣體系更加適用。
第二,?模型清楚地指出了股價與加密代幣之間的本質區別:
1)加密貨幣的價值由邊際用戶,而非代表性用戶決定;
2)回報波動率與用戶群的穩定性有直接關系。整體需求較弱的平臺一般會有更多變的用戶群、更大的價格浮動、和更高的預期代幣回報;
3)代幣的預期回報與便利收益率成反比。
簡單總結一下,我們從熊偉教授這項研究中學到的主要洞見是:
1)加密代幣帶來的去中心化機制意味著平臺所有者必須要做一個基本的權衡,到底是側重保護用戶權益與,還是保留通過補貼鼓勵用戶參與可能性;
2)這個普遍性的權衡意味著,并不是所有平臺都適合使用加密代幣體系進行融資。這些洞察對如何設計未來的去中心化平臺和虛擬代幣機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熊偉教授是一位在金融經濟學,行為金融學和中國經濟領域都頗有建樹的學者。他在世界頂尖經濟及金融雜志發表過三十余篇關于各類研究主題的論文,例如投機泡沫、金融危機、行為金融學、大宗商品金融化、中國金融市場等。熊偉教授曾獲多項榮譽,包括2018年中國經濟學獎。他自羅漢堂創立以來一直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在羅漢堂的研究社區中非常活躍。
文:何聲;袁拾夢
金色周刊是金色財經推出的一檔每周區塊鏈行業總結欄目,內容涵蓋一周重點新聞、行情與合約數據、礦業信息、項目動態、技術進展等行業動態。本文是其中的項目周刊,帶您一覽本周主流項目以及明星項目的進展.
1900/1/1 0:00:00原題《比特幣會以指數級的增長幅度被大眾采納嗎?》 越來越多大型機構及公司投資者加入加密貨幣市場,并把可觀數量的比特幣加入到他們的投資組合,同時開通讓他們的客戶可以投資比特幣或以比特幣進行支付.
1900/1/1 0:00:00周三,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宣布,在上市前將通過社交媒體平臺Reddit回答潛在投資者的問題.
1900/1/1 0:00:00前幾天,鑒叔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自己去年底買的一臺小1萬的電腦,現在掛到二手市場竟然能賣14000,也就是說,一臺二手電腦,不僅沒有折價,反而還漲價了.
1900/1/1 0:00:00“IDO常見渠道有哪些?又有哪些坑要避免?DeFi崛起給IXO的家族新增了一名成員:IDO。IDO的名稱含義眾說紛紜,本文采取Initial?DeFi?Offering的含義,即去中心化協議的初.
1900/1/1 0:00:00前言 本文是“下一代區塊鏈系統”系列的第一篇。2020年是區塊鏈在科技上一個重要里程碑,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例如2020年4月臉書發布Libra2.0版白皮書提出許多新的設計和思想.
1900/1/1 0:00:00